1843.12
宣信(Albert Benjamin Simpson)出生於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(Prince Edward Island)
宣信(Albert Benjamin Simpson)出生於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(Prince Edward Island)
宣信獻身傳道。
宣信進入多倫多諾克斯學院就讀。
宣信從諾克斯學院畢業。
宣信接受安大略省Hamilton諾斯堂聘請擔任牧職;同年與亨利女士結婚。
離開加拿大,受邀到美國肯塔基路易維爾牧養栗街長老會(Chestnut Street Presbyterian Church)。
聯合路易維爾不同宗派教會舉行佈道會。
領受宣教異象,對中國產生強烈宣教負擔,但妻子沒有感動。
辭去栗街長老會的事奉。
受邀到紐約,擔任十三街長老會牧師。
出版『福音遍傳』(The Gospel in all Lands)宣教期刊,報導宣教事工。
宣信親身及女兒的病痛經歷神醫,並得著醫治的恩賜。
組織<普世宣教聯會>(Missionary Union for the Evangelization of the World)。
成立<信心及治療之家>(Home for Faith and Physical Healing)。
成立<福音會慕堂>(Gospel Tabernacle),獲紐約市政府正式批准為合法團體。
成立<宣教訓練學院>(Missionary Training Institute),訓練海外宣教士。
<福音會慕堂>遷入二十三街的新會址,改名為<第二十三街會幕堂>(Twenty - third Street Tabernacle)。
成立<福蔭之家>(Berachah Home),提供接待與輔導的服事。
在<第二十三街會幕堂>舉行以「學習真理」、「推展傳道及宣教工作」的主題。之後宣信巡迴各地,並在每年十月舉行類似聚會。
五位宣教訓練學院畢業生前往非洲剛果宣教。一位病逝,三位放棄,一位服事到1888年,返回紐約後一年內病逝。
在緬因州的古果園舉行大型聚會推動宣教事工。
在加拿大成立<基督徒聯會加拿大輔助分會>(The Dominion Auxiliary Branch of the Christian Alliance),監管全加拿大地方分會。
EMA改稱為<國際宣道聯會>(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Alliance)。
從1887年到1893年,共有一百八十名宣教士分別前往十二個工場的四十個宣教站工作,其中二十三名同工在開荒工作中犧牲了。工場包括剛果、蘇丹、印度、中國(分北、中、南三區)、日本、保加利亞、巴勒斯坦、阿拉斯加、海地、多明尼加。
加拿大首次派宣教士,翟輔民(Robert A. Jaffray)和希爾茲(George G. Shields)前往華南和西藏。
開辦<國內學校>(Home School),培訓分會監督及其他國內同工。
差派宣教士進入厄瓜多爾和阿根廷。
巴西成為宣道會的宣教工場。
方言運動(或作靈恩派運動)興起,引起宣道會同工間的分歧。幾位因而脫離宣道會的同工,成為神召會早期的中堅份子。
宣道會的宣教士進入日本宣教。
祕魯成為宣道會的宣教工場。
翟輔民與另外兩位宣教士進入法屬印度支那。
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。但宣道會的發展未受影響,更具有宗派的規模。在美國本土的34個州中有宣道會的教會,270名傳道人或監督,在海外有16個宣教工場,292名宣教士,599名當地同工。
宣信博士將各樣工作的責任,逐步交託給其他同工。
宣信博士離開世界。
美國股票暴跌引致全國經濟大蕭條。
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。戰爭使宣道會海外宣教士喪生,損失大量財物。在二十個宣教工場中,有十個遭到日軍蹂躪,八十名宣教士和四十五名兒童被監禁,當中有十位宣教士被殺。
共有四十二位宣教士被派往南美洲五個宣教工場─阿根廷、智利、哥倫比亞、厄瓜多爾、祕魯。
非洲的法屬西非、加彭、剛果,增加二十八名宣教士。
戰爭結束,宣教士返回工場。在1945-50年間,又另外增加250名宣教士到飽受戰火蹂躪的地區宣教。
總會年會通過宣道會改組後的結構,宣道會正式成為宗派。
<宣道會國際團契>(Alliance World Fellowship)成立,成員包括世界各地5845間有組織地方教會。
<宣道會國際團契>的成員包括世界各地10238間有組織的地方教會。
從北美差派到世界各地的宣教士人數有1248名;<宣道會國際團契>包括在世界各地49個工場的16923間有組織的地方教會。
從北美差派到世界各地的宣教士人數有1021名;<宣道會國際團契>包括在世界各地61個工場的15978間有組織的地方教會。